人才学理论认为,人才是能够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,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较大贡献的人。人才既不是一种头衔,也不是一种标签,更不是一种摆设。真正的人才资源能够在认识和实践中解决问题、破解难题,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动力。因此,用人主体需要海纳百川,做好人才的“聚稳引”。
“凝”创新之源,形成人才“磁力场”。人才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,在新冠疫情冲击下,经济发展面临了新一轮的困难与挑战。因此,各级组织部门在用人上应做好顶层设计、规划战略布局,以“谋定而后动”的统筹力,以培育“大国工匠”的向心力,强化人才归属感与获得感,推动人才发展新高地建设,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。不断凝聚创新之源,重点培育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,让人才的发展适应时代发展,助力引领时代创新,为实现民族复兴持续助力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。求真务实打造一批有才能、真实干的“精英战队”。
“育”肥沃之土,做好人才“稳定器”。千锤百炼终成钢,百折不挠终成才。磨炼是人才形成的“催化酶”,信念是优良之才的“根”和“魂”。每一棵一棵树苗要成为参天大树,千磨万击的风吹雨打不可少,更不可或缺的是孕育生命的厚土和滋养成长的甘泉。人才培养亦是如此,主体部门需要注重人才的成长环境,形成“选人”、“用人”及“留人”行之有效的制度,形成适合育才的土壤。让有为者有位、能为者上位,努力营造人人渴望成才、人人努力成才、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。
“聚”核心标准,助力人才“引力器”。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人才,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和职业,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够解决问题,善于破解难题,提升工作绩效,推动社会进步,就是人才。我们要始终坚持将解决问题、破解难题的能力作为检验人才的重要标准,才能使人才真正接地气、立得住、有生命力。比如曾获得“时代楷模”、“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”的黄大发。所以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、爱才的诚意和聚才的良方,汇聚起浩瀚的人才洪流,积极锻造能征善战、担当作为的“紧缺型”人才队伍。
因此,各主体部门要抓住历史机遇,持续释放人才“引力波”。健全人才机制,补足“紧缺型”人才。改革的动力、创新的活力,让我们穿山越水一路向前,让每一份奋斗都有翱翔的天空。形成“海阔天空任鸟飞”的人才培养氛围。